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 正文
“晒文化”流行,审美之心如何安放
2018年06月28日 14:13

  “晒”作为一种微审美形式,让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捷的审美享受。如何不在时代洪流中迷失自我,成了晒客族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希望晒客族的审美心理与精神世界,能够积极而充实

  “晒文化”流行,审美之心如何安放

  近来,NBA赛事刚刚落下帷幕,朋友圈库里、詹姆斯的热度尚未减退,世界杯又紧随其后,成为各大社交、视频网站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毕业照、校园主题歌曲和视频,以及校长毕业致辞、教授临别寄语等,不仅在朋友圈持续刷屏,而且频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毕业季各奔东西要“晒”,老同学阔别多年重聚要“晒”,令人惊叹的美景要“晒”,攻陷味蕾的美食要“晒”,相交甚笃的好友结婚要“晒”,单身汪终于脱单了更要“晒”……生活中事无巨细,心情、美食、球赛、自拍、旅行、孩子、技能、爱情等,但凡具备“晒”的条件,都可以成为晒客族的审美对象。

  “晒”,今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行为标配。晒客族长久以来对于“晒”之持续不退、日渐高涨的热衷,让人不禁联想到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绘画艺术上对于太阳的执着审美追求。而已置身于网络中“暴晒”了十年有余的中国晒客一族,似乎开始在审美心理与精神动向方面,呈现出类似于阿尔时期令梵高先生饱受折磨与摧残的“日射病”症状。

  那么,究竟什么是“晒”,为何令广大网友乐此不疲?这其中,潜隐着怎样一种审美心理与精神需求呢?根据《说文解字》,“晒,暴也。”究其本意,原为在阳光下曝干或取暖。后来,此字含义逐渐丰富。诗性言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在没有网络的古老时光里,文人雅士们通过“晒”,来传递一份诗意与浪漫、情怀与境界。而今,网络又赋予了“晒”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展示、分享、炫耀等。“晒”之多元开放的时代内涵,聚集而成了多元开放的晒客族;多元开放的晒客族,创造了多元开放的“晒文化”。

  网络的普及、媒介的推广,改变了审美体验形式,拓展和延伸了审美范畴,并使人们掌握了展示自我审美标准、选取乃至制造审美对象的自主权。“晒”作为一种微审美形式,让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得以用简短的方式获取快捷的审美享受。越来越多的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其中,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绚烂的晒客审美众生相。

  有些人,晒着晒着就“红”了。2016年初,papi酱凭借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原创搞笑小视频,火遍大江南北。这些视频大多短小精悍、语速轻快、涉及面广、趣味性强,符合当下“短、精、微”的审美趋向,较好地迎合了网友的审美心理与精神需求。

  “晒文化”流行,审美之心如何安放

  有些人,晒着晒着就“黑”了。新近异军突起的晒黑族,热衷于揭露黑幕、打抱不平。他们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来寻求舆论上的关注和救助。这不仅反映出公民维权意识的自主与觉醒,也将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精神焦虑显露无遗。如何因势利导,既满足公民的心理诉求,又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有些人,晒着晒着就“糊”了。2014年郭美美“红会炫富”事件,即为典型例证。此类专注于炫富、炫技能的族群,其炫耀心理显而易见。有网友认为,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就表明越缺少什么;也有网友认为,一个人越是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就越表明这个人自身缺少什么。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发人深思。

  有些人,晒着晒着就“傻”了。360度美颜自拍刷屏,24小时动态持续更新,更有甚者行为怪诞、哗众取宠。这类看似积极主动的分享互动,实则可能是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情绪管理不善、自我认知障碍、自我存在感缺失的表现。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工具理性的傀儡,丧失了独立人格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有些人,晒着晒着就“疯”了。当下,视频直播中自我毁灭式的疯狂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前不久,武汉一位年轻爸爸在模仿“抖音”视频中的高难度动作时,失手将年仅两岁的女儿头部着地,致使其脊髓严重受损。美好的人生尚未启程,惨痛的注脚已被写定。

  炫个性、搏出位,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庸俗、低俗、媚俗……审美心理的扭曲、失衡,以及精神世界的委顿、塌陷,可谓典型的“晒伤”症状。此类症状,正在迅速蔓延,反映出审美秩序的紊乱、审美伦理的缺失。例如,一条微博短视频动辄数以万计的转发、分享,在表明视频的趣味性之余,往往也暴露了网友的跟风从众心理。著名学者朱大可曾在《先知》一书中表示,“从众者是一个低能的意志”,而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从众者目前正“身陷一个没有终极信仰或充斥大量伪信仰的时代”。因此,如何不在时代洪流中迷失自我,成了晒客族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希望晒客族的审美心理与精神世界,能够积极而充实!

来源:光明网
【关闭窗口】